浪迹挂壁公路 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公路奇迹(转)
原创文章版权来源于《新浪汽车签约自媒体》
上集告别王莽岭,盘着山路向下走去,天色渐晚,但云雾渐散,远放群山毕现,恢弘大气的景色也弥补了些我们此行拍摄的遗憾。
开头还是要感谢金主高德导航支持这次浪迹活动。将高德导航嵌入车载系统,就可以在大屏上显示并操作行程了,开车时不用老拿着手机,是不是感觉安全系数嗖嗖提高呢?高德清爽的界面也果断拉高了车辆内饰的逼格,看上去很高科技的样子呢!
言归正传,赶着夕阳,我们急忙驱车赶往锡崖沟挂壁公路。这段路本来只能坐景区大巴走马观花,可经过我们牛逼的领队的特殊申请,嘿嘿,可以亲自驾车感受了。
挂壁公路顾名思义就是悬挂在悬臂上的公路,这是当地老百姓为走出大山,用自驾锤锤钳钳敲敲打打硬生生用30年时间开凿而出的隧道公路,一共7.5公里长,当之无愧算是那个年代自力更生,人定胜天的真实写照。
山路盘旋曲折,车窗外就是悬崖绝壁。虽然经过批准,但也不能自由停留,因为仅容车道一车通过。
挂壁公路贴壁而凿。为了施工方便和现在隧道内的采光,相隔十余米便开一侧窗,这种结构在中国筑路史上非常少见。
来回的发卡弯和罕见挂壁特色绝对分分钟轻松撩起自驾爱好者
沿挂壁公路继续向前,视野突然开阔起来,这里便是有中国龙脊之称的太行山红岩大峡谷。夕阳铺射在赤红的山壁上,更显恢弘,气势一点儿不输美国大峡谷!
红岩大峡谷属南太行断裂带,岩壁由四层组成,“最下是25亿年前岩浆形成的片麻岩,其次是18亿年前海洋沙滩演变的硅化角岩,接着是6亿年前海底软泥形成的寒武纪馒头页岩,最后是73-240万年前山洪暴发冲积而成的卡斯特地貌”,这段是我百度来的,虽然不是很懂,反正很牛逼就对了。
红岩峡谷直立而下,刀劈斧剁般落差200多米。
由于海波落差,冷暖气候在此交汇,所以会形成一年四季云雾翻滚的景观。可惜我们没赶上,只能回头借其他摄影师的作品欣赏了。
当地百姓就在悬崖上种田、修房、生活。
归途中绕出一座隧道,迎面漫天红霞。我们立刻靠边停车,激动的跑到路边感受这一刻的美妙。
回住所修整一夜,为了不影响交通,我们四点多起床继续赶往昆山挂壁公路。领队之前就很拽的告诉我们,昨天的锡崖沟挂壁公路还只是小试牛刀,真正震撼和惊险的路段都在今天。
据百度,山西政府92年为实施“村村通”,解决昆山村民出行难的问题,才决定在王莽岭北面开一条南行出路,于是打通了这座挂壁公路,这又是一段老百姓用锤子敲打出来的公路奇观。
洞顶垂石嶙峋,侧窗龇牙咧嘴,配合着犬牙交错的危石险崖,给隧道带来了一股荒凉悲壮的气氛。
从挂壁公路的侧窗望出去,是大气磅礴的太行风光。
挂壁内公路黢黑悠长。
远处山中的村庄。
隧道墙上一段文字,大意是歌颂巍峨太行。有次可以看出洞内狭窄,车侧与崖壁距离就是这么近!!!
挂壁公路的惊险,可见一斑
隧道内的侧窗,好像画框,艺术家的感觉。
昆山挂壁公路也是不允许社会车辆进入,这里也不属于景区的旅游线路。因为隧道内完全没法会车,如果两车相遇,其中一车可能要在弯曲的公路中后退很久才能找到稍微宽敞的地方错车。
上集说来这里的来韩国人尤其多,当地很多介绍都问中韩两种文字。听领队介绍,是因为韩国国内山少,而太行山是他们最耳熟能详、也是他们心中最宏伟的神山,所以太行山成了韩国人出外旅游不可错过的景点。
告别太行山,我们回林州吃过午饭,直接前往下一个景点——红旗渠。
红旗渠博物馆周边都种满了茂盛的花草,还有蜜蜂蝴蝶穿梭期间,随处可见,环境非常好。
为解决当地严重干旱缺水的现状,林州人60年代历时十年,削平了1250座山头,架设151座渡槽,开凿211个隧道,修筑了红旗渠这条堪称奇迹的人工灌渠。
历史以来,林州的干旱已经到了“人相食”的程度,图中这个雕塑讲述的是某家新媳妇过门当天,因为打翻了一桶水而羞愧自尽的故事,在这里,一桶水与一条命在这里画上了等号。
红旗渠是当时国家级的事件。那时人们艰苦奋斗、不求回报的精神在我们这个时代很少见了,虽然我并不觉得这种无私奉献生命的精神应该提倡,但看着图文记录、体会他们的心境与理想,心中也是满满的感动。
民工们带着家里的铁镢、铁锹、小推车上了工地,用这些原始的劳动工具,开始了修建红旗渠这样的大工程。我记得导游介绍修改红旗渠花费六千多万,其中五千万是当地百姓节衣缩食自筹出来的,数目我有点记不清了,但差不多是这个比例。
红旗渠纪念碑,作为先当代艰苦奉献的精神象征,很多领导人都来过这里。
红旗渠分水闸。现在的渠水仍在使用,但不作为饮用水,主要用于老百姓种地浇灌。
很多年没见到的小人书在路边小店售卖。
来红旗渠青年洞参观,沿着弯曲的走廊,山侧是涔涔的流水,阳光照射下却也清凉。
青年洞是红旗渠总干渠主要工程之一,因参加凿洞的突击队是从全县民工中抽调出来的300名优秀青年,故取名叫“青年洞”。
路边当地闲聊天的大妈们坐在妇女突击队的旗帜下商议“国家大事”?
今天行程终点是一座“回龙精神”的丰碑。看介绍说,号称当代愚公的村书记张荣锁,带领众乡亲走出与世隔绝的山崖,摆脱贫困。三言两语介绍其实容易,亲到此地,经历了这里绝壁千仞的环境,更能体会当年走出大山的不容易。
离开红旗渠,我们就踏上了旅程的归途。高德导航陪伴我们最后一段,确保高效正确迅速的返回北京。
这次我的座驾换成了东风风行-CM7,一路相伴,也来谈谈我的感受。首先,从外观无需避讳,明显是借鉴了丰田埃尔法的设计,这也让东风风行-CM7整体造型非常耐看,既大气又商务。
东风风行-CM7的车身长度达到了5米,座位分布2+2+3布局,后排非常、非常之宽敞。翘着二郎腿打滚都没问题,宽大的腿部、头部空间让长途出行变得非常舒适。而且出于载物的考虑,第三排座椅既可以放倒,也可以侧翻,让东风风行-CM7载货能力超出想象。
驾驶方面,我觉得东风风行-CM7的底盘调教风格偏硬朗,在我们此次山路的诸多弯道中,都能感受到有力的支撑杆;而且方向盘指向很好,转弯半径小,灵活的转向在同级别车中很难得。
动力是很多人关注的地方,东风风行-CM7在中低速阶段的表现都不错,但在高速时,涡轮增压天生的迟滞还是会带来稍稍的加速迟缓,这是涡轮增压的通病,适应了也都没问题。
高速路段上,东风风行-CM7真的超级平稳,加速跑起来完全不发飘。对了,隔音也是东风风行-CM7值得称赞的地方,发动机低沉的声音让人很安心,风噪和胎噪也都得到了很好的过滤。